凤凰空间设计类出书机构关注即可学习新技术暴雨、洪灾、内涝、xx河水位已超标……这是2020年进入下半年以来,我们听到的最多的声音。据气象部门统计,今年6月以来,长江流域的累计降雨量为近60年同期最多,在不少地方,降雨甚至突破了历史极值。洪涝灾害一直都是我国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发生频次高,受灾人数多,经济损失大。
近70年来,洪水已在我国引发了12493次灾难,导致28万同胞死亡。图源:吴晓波频道即便我们将洪水挡在了城外,也不得不面临发生在都会内部的涝灾。
都会里头年年治涝,年年看海。为了破解这样的困局,从2013年起,“海绵都会”被纳入国家政策,在住建部的牵头下于全国30个都会陆续开展试点。
如今,“海绵都会”运动如火如荼,洪涝灾害却依然不减,原因是什么呢?为什么洪灾和都会内涝越来越频繁?通过我国各都会洪灾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出,我国都会洪涝灾害的发生越来越频繁。随着经济的生长和治水技术的进步,灾害损失应该越来越小才对啊。
首先我们要知道中国的洪水都是怎么造成的。我国境内的青藏高原被称为“亚洲水塔”,黄河、长江、雅鲁藏布江等亚洲主要河流都源于此。
当长江、黄河某一段流域水太多,溢出来时,就造成了洪水。洪水变多,有气候变温暖青藏高原冰川融化的原因,更主要的原因是降水变多了。现在极端天气越来越多,我国近60年暴雨发生的频率显着增加,暴雨天数每10年就会增加3.9%。
而我们的都会,虽然把洪水挡在了外面,但一到夏天还会遭遇“都会看海”的问题。为什么都会内涝带来的灾害也在越来越严重?这是因为这些年我们的都会一直在扩张,都会人口越来越多,这影响了自然的消纳能力。都会扩张空间有70%侵占了河漫滩和洪泛区,修筑堤坝,把河流变窄,把湖泊和湿地填掉,河流的自我调治弹性就丧失了。
防洪堤是治本之道吗?为了抵御洪水,我们从古代起就开始修筑堤坝,到今天,在长江干支流上已经修筑了绵延万里的堤防,还建起了三峡大坝、葛洲坝这样的浩荡工程,我们抵御洪水的能力在不停提高。在2020年的洪灾中,水利工程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受灾的人数、坍毁衡宇的数量、直接经济损失与往年相比都降低了不少。拿三峡大坝来说,三峡水库洪水期间最高的蓄水位是175米,此时可以容纳393亿立方米的洪水;而在平时,大坝的蓄水量不会凌驾145米,也就是说有30米的容量可以收集汛期的洪水。从去年12月底,三峡大坝就开始放水(降水位)以迎接今年的汛期,腾出了777亿立方米库容可调蓄洪水。
在今年降雨到来的时候,大坝开启两个深孔排洪,将泄水量控制在下游河流能够承载的规模内,淘汰了下游发生洪涝的概率。图源:西瓜视频@三一博士可是水利专家们很清楚,随着流域内人口、经济运动密度的不停增加,洪水带来的风险在升高。单纯的围、堵、截不能束缚住洪水,反而会使人类陷入逆境。如今,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防洪要多管齐下,另辟思路。
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院长、住建部海绵都会专家指导组副主任委员俞孔坚,提出了“海绵都会的观点”,主张恢复自然的河湖水系的自我调治功效,让土地像海绵一样吸纳雨水,缓解洪涝灾害。这并不是阻挡修建水库、水利设施,而是阻挡片面地依赖人工调蓄、防洪堤坝、排涝管道和水泵这些基础设施,而把原来的自然系统破坏掉。
中国2000多年来留下了“水中有城,城中有水”的都会建设理念,给自然以空间,生态优先,以水定城。俞孔坚提出,都会计划应该倒过来做,先思量洪水会淹掉什么地方,该淹的地方就留着让它淹掉,不要去做建设。不要盲目迷信外洋的都会下水道这些年,每当有“都会看海”的新闻爆出来的时候,总会有许多媒体强调“下水道是都会的良心”,然后把法国、德国、日本等国家蓬勃的都会地下排水系统拿出来当例子。其实这是一个误导。
早期,在欧洲蓬勃国家,也是“人定胜天”的理念在主导都会建设,而这是一种老的工业思维。伦敦下水道建设场景这些年,巴黎、伦敦、纽约等都会也都泛起了内涝,这说明无论地下修多大的蓄水空间,都会都有可能遇到内涝的问题,不是地下排水管粗了、结实了,问题就解决了。如果模拟这种思路去搞地下深隧工程,动辄耗资几百亿,也是不行连续的,而且维护成本很是高,基本上十几二十年就要大修一次。
我们说的“海绵都会”,不是“海绵工程”2015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都会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要通过海绵都会建设,综合接纳“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最大限度地淘汰都会开发建设对生态情况的影响,将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使用。之后有一系列的海绵都会试点出来,而且我国的绿化速度也在逐渐加速,2014年后,每年恢复的绿地都有一个深圳那么大。武汉汉江与长江交汇的南岸嘴,1998年盖满楼房,2020年已经是郁郁葱葱的绿地但许多地方试点几年后,都会内涝还是挺严重的,这是为什么呢?一个主要的原因是,海绵都会现在都是试点,也就是只在都会里的局部实施,好比只是一个街道或小区。
拿武汉来说,这么大的一个都会,试点的区域仅有30多平方千米。单就试点规模来说,都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可是试点的规模太局限了,没有在整个都会举行推广。一旦推广,就涉及许多跨部门、跨行政区域的问题,打破限制还是比力难题的。
另有一个问题,就是一些地域的海绵都会建设没有跳出工程思维,把它片面地明白成了“海绵工程”,动不动就做一个几百亿的项目,这实际上是在以海绵都会的名义,做违反自然理念的事情。洪水是永存的自然现象,不行能被完全消除,据团结国预测,到2030年,全球洪灾数量将比今天增加3倍。但我们完全可以接纳适宜的生长模式与治理措施,来减轻洪水的危害性。未来海绵都会的理念,必须放在一个更大的配景下来明白,也就是要综合解决中国面临的水资源、水情况和水生态问题。
好书推荐《海绵都会+水情况治理的可连续实践》比海绵都会更进一步的水情况解决方案。海绵都会联合都会建设中的各个层面,为都会建设中差别条理差别组成的海绵化提供可行性路径,具有实践性的理论+富厚的案例,可实施,操作性强。《海绵都会设计:理念、技术、案例》(修订版)到底什么是“海绵都会”呢?又如何构建,如何维护治理呢?从这本书中,你将获得谜底。你可能是修建、景观、情况等相关专业的学生,可能是这一领域的专家学者,也可能是都会建设、雨洪治理的水情况关注者,还可能是市政建设的政府员工,只要你想相识“海绵都会”,想知道为什么我们被迫要在城里“看海”,甚至想找到解决措施,为构建“海绵都会”助力的话,那么这本书将是你不二的选择!《海绵都会:从理念到实践》海绵都会建设必读《海绵都会设计图解》搜集中外海绵都会设计案例提出差别园地建设革新方案图解形式通俗易懂实用技术快速入。
本文来源:亚搏手机版官方登录-www.nightbizmedia.com